开篇:
哎,你也在偷偷搜“上海冻卵费用大约多少”是吧?……我懂。半夜刷手机,心里七上八下——怕贵,怕疼,怕白折腾。几年前我陪闺蜜Sandy跑第一家诊所时,她捏着我手汗涔涔的:“这价格……够我买个小公寓首付了吧?”
(停顿一下)
别慌。这些年我陪过11个姑娘走过这段路,今天咱们像老友喝咖啡那样,把费用、政策、坑点全捋明白。钱要花,但要花得清醒,对不对?
转折段:数字冲击 + 情绪释放
“什么?促排一次就两万三?!!”
——这是Anna在诊室里当场倒抽气的声音。
她原本以为冻卵就是“取一次卵,冻起来完事”。结果医生轻声细语:“促排卵药物看个人反应,大概1.5万到3万不等哦,如果用进口药的话……” Anna后来说,那一刻她脑子里嗡一声,仿佛听见钞票烧着的噼啪声(笑)。
但真正扎心的还不是明面的费用。后来她促排效果不理想,周期取消,钱花了……卵子却没取成。
(压低声音)
你看,光问“上海冻卵费用大约多少”太表面了——费用背后,是你选择的医院、身体反应、甚至运气在暗中标价。
——— 干货部分:政策+常识+血泪故事 ———
政策这道坎,卡住多少人的梦?
国内政策明确:冻卵必须持结婚证+不孕证明(比如患癌要化疗)。这意味着,如果你单身或暂时不想生,理论上不能在公立医院冻卵。
我的客户Tina,32岁投行女强人,带着卡就去某三甲医院咨询。护士抬头瞥她一眼:“结婚证带了吗?” 她愣在原地:“我只是想提前保存生育力……” 对方摆摆手:“规定不行,找私立吧。”
(摊手)所以很多姐妹转向私立机构,但——价格直接跳档。
你以为冻卵=一次付费?其实是“套餐起步+隐藏副本”
举个真实例子:
- 初检费:2000~4000(性激素六项、AMH值、B超看基础卵泡)
- 促排药:1.5万~3万/周期(分国产/进口,反应差的可能需调整方案重来)
- 取卵手术:约2万(全麻+操作费)
- 冷冻+保存:首年6000~8000,之后每年3000~5000
️注意了:这还没算可能的“加项”——比如取卵后如果腹水严重,住院调理又要三五千;如果卵子数量少,医生可能建议再做一周期……
我另一个客户Lily,AMH值只有1.2,促排两次才取出9颗卵。总花费直接飙到11万。她苦笑:“这价钱够我去泰国冻两次了……”
海外对比?冷静!便宜背后可能是风险
有些机构推“日本冻卵仅5万!”“美国套餐15万全包!”。但——
- 机票住宿耗时耗力
- 语言不通可能误解方案
- 万一后续需要跨境运输卵子,法律流程复杂到头皮发麻
我的建议?先在国内做全面检查,再决定战场。AMH值高、卵泡多的姑娘,国内私立性价比不错;但如果卵巢功能已经亮红灯,不如一步到位选技术更成熟的地方。
(插个硬广:如果你拿不准报告数据,可以加微信spreadhc发我帮你看。几年前帮Sandy对比过3家机构,省了她两万冤枉钱。)
——— 解答三大相关问题 ———
Q1:上海冻卵成功率到底怎样?
哎,这才是核心对不对?光冻不用就是浪费钱。说实话:35岁以下、冻存≥15颗卵,活产率能到70%以上。但如果你40岁才冻,可能取10颗才形成1个优质胚胎……所以越早越好!
Q2:能刷医保吗?
(摇头)几乎不能。生育相关自费是常态,除非检查中涉及疾病治疗项。
Q3:取卵疼不疼?
全麻的,睡一觉就结束了。但促排期间打针十来天、肚子胀、情绪波动……这些才是隐形成本。客户Maggie说:“那几天看我男朋友都不顺眼,差点为马桶盖没掀分手”(笑)。
——— 费用对比表 ———
项目 | 国内私立(上海) | 美国加州(参考) | 泰国(参考) |
---|---|---|---|
初检费 | 2,000~4,000 | (500~)800 | 3,000~5,000泰铢 |
促排药物/周期 | 1.5万~3万 | (3,000~)5,000 | 6万~10万泰铢 |
取卵手术费 | 约2万 | (7,000~)10,000 | 10万~15万泰铢 |
冷冻+首年保存 | 6,000~8,000 | (600~)900 | 2万~3万泰铢 |
单周期预估总计 | 4.5万~7万 | (1.1万~)1.7万 | 15万~25万泰铢 |
潜在加项 | 重复周期/住院调理 | 卵子运输法律费用 | 跨境医疗翻译跟进 |
(注:国内价格因用药方案、医院定价浮动大;海外费用含机票住宿后通常上浮30%)
——— 行动指令 ———
数字列得一清二楚,但我知道你还在纠结。
第一步先别冲动比价:
1️⃣ 找家靠谱机构做AMH检测(约300元);
2️⃣ 拿着报告找两三家医院咨询方案;
3️⃣ 真的,加微信spreadhc把方案发我——我帮你看看有没有隐藏坑点。
冻卵不是消费,是对自己的长远投资。要稳,更要聪明。
你值得更从容的选择。